
川渝产业结构比较及政策建议
一、川渝二三产业结构变动趋势快慢不同、产业优势互补性较强
十年来,四川的第二产业比重上升快于重庆,而重庆第三产业比重上升快于四川。四川的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由1997年的27:39:34变化为2006年的18:44:38,第一产业下降9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分别上升5、4个百分点。重庆则由1997年的22:40:38变化为2006年则12:43:45,第一产业下降10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上升3、7个百分点。原因在于四川大力实施工业强省战略,扶优扶强,抓大放小,着力培育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大集团和一大批“专、精、特、新”的“小巨人”,è¼ 最成都 ˜O http://www.ChengTu.com (š2006年工业增加值实现3775亿元,比1997年增长200%;重庆致力于基础设施建设、三峡移民迁建和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发展相对四川滞后,2006年工业增加值实现1500亿元,比1997年增长180%,低于四川20个百分点,但基础设施、城市功能的不断完善也促进了服务业较快发展,第三产业增长速度高于四川6个百分点。
川渝的产业结构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对比川渝产业的区位商(表1),可看出在川渝分别拥有的8类和7类优势产业中,仅有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通专用设备制造业3类产业相同。四川拥有的比较优势产业主要为食品饮料业、医药制造业、冶金工业、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住宿餐饮业、金融业等8类。其中食品饮料业最具优势,已有五粮液、全兴、泸州老窖、剑南春、郎酒、新希望、蓝剑等一批国内知名企业,该行业产值占四川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ÃT http://www.ChengTu.com Ÿ» 最成都 Î17%。重庆拥有的比较优势产业主要是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废弃资源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品制造业、通专用设备制造业、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等7º 最成都 Òñ http://www.ChengTu.com ª07类。其中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最具优势,该行业产值占重庆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34%。
四川和重庆都不具备比较优势的行业为纺织服装业、林纸工业、石油及化学制造业、材料制品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制造业区位商均小于¬) http://www.ChengTu.com sd 最成都 ½‚1,而高技术产业主要集中这些产业,说明川渝高技术产业在全国优势不明显。
四川和重庆产业区位商分析
行业 | 四川 | 重庆 | 行业 | 四川 | 重庆 |
食品饮料业 | 2.09 | 0.90 |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 0.99 | 0.11 |
纺织服装业 | 0.50 | 0.32 |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 0.25 | 1.51 |
林纸工业 | 0.83 | 0.40 |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 1.03 | 5.41 |
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 | 0.02 | 0.01 | 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 | 0.28 | 0.21 |
医药制造业 | 1.72 | 1.70 | 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 | 0.18 | 1.58 |
石油及化学制造业 | 0.87 | 0.58 |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 0.94 | 1.14 |
材料制造业 | 0.90 | 0.83 | 批发和零售业 | 0.78 | 1.00 |
冶金工业 | 1.24 | 0.95 | 住宿和餐饮业 | 1.44 | 0.91 |
通专用设备制造业 | 1.12 | 1.04 | 金融业 | 1.10 | 0.82 |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 0.62 | 0.84 | 房地产业 | 0.94 | 0.99 |
注:区位商是指一个地区特定部门的产值在地区对应某次产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与全国该部门产值在全国产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之间的比值。区位商大于~t 最成都 › http://www.ChengTu.com Gw1表明该产业在本地区专业化程度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产品有一定的外向度,属于地区专业化部门;区位商小于1,表明本地区该产业的专业化水平低于全国,需要从区域外输入该产业的产品,来满足区域内需要。
二、政策建议
(一)围绕共同优势产业,打造川渝经济区产业集群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集群。重庆的汽车、摩托车巨头可通过对四川相关企业控股、收购等方式,注入资金和技术,使四川在零部件上和重庆搞好配套。
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集群。紧抓国家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的契机,整合制造资源,加强专业化分工协作,延伸产业链,打造成渝经济区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集群。®ä http://www.ChengTu.com ¶ 最成都 \ü
医药制造业集群。川渝两地应着重抓好医药业龙头企业的强强联合,拓展发展空间,把医药业做得更强。
(二)加强优势互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组合
冶金产业。着力搞好四川新钢业、重钢的联合,充分利用双方的原材料及初级产成品、生产能力等优势,发展壮大宽厚板、冷热轧板等优势产品,开发钒钛深加工产品。)r 最成都 Tj http://www.ChengTu.com í¤
仪器仪表等装备制造业。重庆应充分利用四川电子信息技术方面的优势,加强电子信息技术与装备制造技术的相互融合,以电子信息技术带动仪器仪表等产业的升级。o· http://www.ChengTu.com \M 最成都 op
交通物流业。统一考虑双方的交通物流规划,提升已有设施的等级,尽快打通双方对内对外通道,建立高效畅通的水陆联运渠道;加快信息化等基础设施平台建设,实现物流信息共享,拓展中转、配送、转口贸易等功能,提升现代物流综合服务功能。™f 最成都 )] http://www.ChengTu.com À›
旅游业。共同抓好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共建大三峡无障碍旅游区,策划合理的旅游路线,串联区域内的主要旅游资源,如形成重庆三峡—重庆市区—大足石刻—成都青城山—四川九寨沟、重庆三峡—宜宾蜀南竹海—乐山大佛、峨嵋山—四川九寨沟等旅游环线,建立完整的互补性的旅游服务体系。[| http://www.ChengTu.com <| 最成都 s
(三)整合资源,因地制宜发展相对弱势产业
能源、石油天然气化工业。四川水电充足;重庆火力发电为主,互补盈缺可充分利用资源。加快建设川东北入渝的输气管道,建立合理的产业分工体系,合力打造石油、天然气大化工产业链。½§ 最成都 Y http://www.ChengTu.com ½Ñ
电子信息等高技术产业。四川可突出发展数字技术、网络通讯、软件和军事电子4大优势特色产业,重庆加快发展信息家电、智能仪表、汽车电子、电子芯片等产业,实现两地错位发展。
来源:重庆市发展改革委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